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者石璋如(1902-2004),於史語所遷至四川南溪縣李莊板栗坳張家宅院(今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永勝村栗峰山莊)期間,曾以相機拍照,留下影像記錄,現存264幀照片。本所自1940年底由昆明遷至李莊,至1946年10月復員還都,寄旅李莊將近六年。石璋如的拍攝時間約跨1941至1945年,地點包括李莊板栗坳史語所辦公及宿舍房舍周邊,以及宜賓鄰近地區。這次本所精選七十二幀歷史照片實體展出,並同步於線上全面公開264幀影像。除了介紹一位考古學者以田野調查為天職的研究記錄,也與公眾分享本所籌備百年所慶的珍貴史料,同時亦藉此呈現1940年代李莊當地的生活。
展覽分為六大主題:一、建築、地景與生態,二、人物,三、禮俗與宗教,四、手工業調查,五、生業調查,六、圖書文獻、考古出土及少數民族文物。這些照片涉及幾個重要事件。首先,1941年6月9日中研院慶祝十三週年,為消弭李莊村民關於中研院研究人員「吃人」等訛傳,特舉辦說明會和展覽會。其次,同年10月至11月間,石璋如於掛弓山、仙人場、福溪口進行手工業調查,復與董作賓於宜賓白塔(今舊州塔)進行考古遺址調查,並在宜賓都長街、箱子街等處進行銅業調查。第三,1942年2月至3月間,石璋如調查板栗坳當地生基宋墓和蠻洞漢墓。第四,1944年3月20日董作賓五十大壽,同仁舉辦展覽會祝壽,展示其編纂之《平廬景譜》等資料。除了上述重要事件,史語所在李莊時期也接待了許多來訪學者,如陶孟和、徐旭生、羅常培、梅貽琦、鄭天挺、梁思成等。石璋如的鏡頭不僅捕捉了學者、員工、眷屬的影像,也記錄了當時李莊村民的生活。
鏡頭之外的李莊生活其實非常辛苦。石璋如晚年受訪時談及李莊,回憶近六年的寄寓經驗,每天面對的是地處偏遠的山邊宅院、交通不便、治安隱憂、物資缺乏,以及寄生蟲和蛇蚊等環境衛生方面的威脅。然而,史語所終究印製了《六同別錄》、刊載眾多研究專文。董作賓的《殷曆譜》、勞榦的《居延漢簡》釋文,皆在當時完成。李濟的殷墟陶器研究,以及梁思永的殷墟西北岡大墓報告的底稿,在此寫就,為未來學術研究奠定重要基礎。史語所在李莊,雖是生活艱困的年代,也是學術輝煌的年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