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看展攻略】編鐘、編鎛傻傻分不清楚?

撰文/吳巧文(2019/12/31)

  半夜響起的鐘聲,告訴人們新的一年到來了,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「鐘」吧!
  說到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戰國時期的「曾侯乙編鐘」,這套編鐘數量龐大,看編鐘時要看哪裡呢?
  下圖有四件鐘,上排是編鐘、下排是編鎛。咦咦,這兩種鐘看起來長的好像,先來找不同吧!

  鐘大致由,柄狀的「甬」、環繞甬與「幹」相接的「旋」、頂部的「舞」、器身中央鐘乳狀的「枚」、「枚」之間的飾帶「篆」、器身中央處「鉦」、及中央敲擊處「鼓」等部位所組成。找到了嗎,編鐘的的口是「橋形口」,編鎛則是「平口」;而編鐘的懸掛處又可分為看起來像一根桿子的「甬式」與環形的「鈕式」。

內文圖片   「編鎛」與「編鐘」長得很樣,但功能完全不一樣呢!這些鐘是有演進關係的,最早出現的是商代晚期南方的「編鎛」,原本是跟鼓一起使用的節奏性樂器,到周代以後,音樂發展越來越興盛,「編鎛」也從單件使用變成3件一組。

  「甬鐘」出現於西周早期。西周時以3件為一組,後數量增加並無固定編制。每件鐘有不同的音高,單個鐘的鼓及銑(ㄒㄧㄢˇ)有也有兩種不同的音高。有點類似西樂中鋼琴的功能。
  到了西周末期「紐鐘」出現,以8件為一組,後來數量也越來越多。它的使用方式與「甬鐘」類似,使音樂性能再一次的提高。
  預習結束,快帶朋友去看展(炫耀)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