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古學家也要學畫畫嗎?
撰文 / 陳悅方、陳佳翎 (2018/05/21)
「現在紀錄的技術這麼發達,我們可以藉由照相、掃描的方式來呈現一項物品,為什麼還要學習測繪的技術?」這是在文物測繪第一堂課老師丟給大家的疑問,左思右想除了「想要維持考古學傳統」外,好像再也沒有其它更能說服自己的回答
圖/陳悅方
既然是傳統,那麼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測繪技術。
在還沒有這些科技的發明前,考古前輩們是怎麼紀錄的?沒錯,就是徒手測繪。學者們除了從田野現場得到「第一手資料」的出土遺物、遺跡外,也會爬梳前輩學者們的研究成果。正如其他學科也需要翻閱古籍文獻,懂得解讀考證他人繪製的圖像,相當重要。而且有時考古現場也未必有完備的紀錄儀器,甚至是儀器突然出現問題等無法預測的意外,這時測繪就成為記錄現場重要的依據。
咦,同一件物品,由5個人繪製,怎麼出現5種不同的圖像?到底哪個比較接近真實?嗯…這不是因為繪圖者技術的不純熟 (當然也不能排除這可能性啦XD),而是每位學者觀察到的東西不同,自然圖像表達出的樣貌也會不同。某個程度上可以說,線繪圖的呈現方式,是加入了研究者及繪圖者的主觀意識,並體現在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上。想必你也會疑惑:「既然手繪會受「人為」的因素影響,那用照相、掃描的技術不是正好嗎?能清楚完整的呈現遺物、遺跡的樣貌,甚至是彩色的。」
那麼,攝影真的比較能呈現真實嗎?舉個簡單的例子:現在我們拿起手機自拍,第一張請從臉斜上方45度角拍,第二張從臉下方45度角往上拍,是不是發現同一張臉卻被你拍成兩張不同的影像?除了拍攝角度會造成失真外,攝影時的光線,也會使影像與實物顏色有所差異。當然我們可以儘可能的讓拍攝的誤差變小,但我們都明白「趨近於零」不等於「零」。
圖說:這件大馬璘遺址出土的石器上,同時可以見到打擊、磨製與切割的痕跡,從線繪圖看更清楚,也能從剖面看到切割的深度。
此外,線繪圖可以補足許多攝影無法達到的效果,呈現許多拍攝不出的細節,如遺物的「紋理」、「質地」、「工藝遺痕」、「使用痕」。像是史前打製石器上的打剝痕,線繪圖能清楚看出打剝的方向、深度、打擊點等資訊,而攝影受到拍攝角度與光線的限制,很難將所有細微痕跡展現出來。
線繪圖還有許多特點,就是能在一個畫面中呈現遺物的相關資訊,包含物件的正反面及特殊視角、剖面、形制、尺寸、紋飾、落款等,需要好幾張照片才能做到的效果,線繪圖一張就搞定!甚至在遺物破損、只剩局部殘件時,專業的繪圖人員透過測量,能復原遺物原有的形制、大小體積,若僅看殘破陶片的影像,還真是無法想像原本的樣態呢!
圖說:R005034殷墟出土大理石砧,若只看照片,紋飾不如線繪圖清晰,也難從破碎的殘劍想像原本的樣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