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下考古 Underwater Archaeology Part III

前往網站
撰文 / 陳佳翎

唉喲!青花瓷怎麼長痘痘啦!? 談遺物出水的保存與修復
  
蔡育林〈水下考古遺物的保存與維護〉 

  一般而言,出水遺物會先做表面清潔。在水中,金屬器會與海水形成硫化物或碳酸鹽類,也會和附近的泥沙形成凝結物;此外,許多造礁生物會附著在遺物上,如藤壺、牡蠣、管蟲、珊瑚等,使我們無法辨識器物原貌。這時就需透過X光攝影來判斷內容物,再決定如何處理。

  若只是有輕微的附著物,可以用手工具或氣動工具去除;必要時也會使用化學藥劑,這可能對遺物本身造成損傷,使用時必須格外謹慎。從海水中取出的遺物要做脫鹽處理,否則鹽析出時,可能會撐破遺物表面。以陶瓷器來說,採取的方式是浸泡在乾淨的水中並定期換水,這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。
  有機物保存上則困難許多,例如木材,雖然在水中可以維持外形,但飽水木材的含水率卻比陸地上的木材高出數十倍至百倍,乾燥過程會收縮、龜裂、變形。經過不斷嘗試,近年來已發展多種保存技術來克服這些問題。

  然而,對水下文物最好的處置,是把它們留在原址!這麼做能夠留存原本的時空脈絡外,海底的缺氧及低溫環境也相對穩定地保存了這些文化資產。不過,並不是留在原處,它們就會安然地自己照顧自己喔!平時漁民捕魚、埋設海底管線、天災、盜掘等等,都讓海底的文化遺產面臨了極大的威脅。要知道,一但被破壞就無法回復了,我們也失去探尋過去的一條重要線索!
 
 原載於痞客邦南無考古大菩薩,2014年9月1日發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