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演講後記】海亮哥二三事
前往網站大家對這則馬祖亮島人的新聞還有印象嗎?
馬祖亮島出土 7900年前 完整人骨骸
前陣子聽了發掘者陳仲玉先生的演講,對這位8000歲的海亮哥(陳先生對他的暱稱)有更多認識,大大開了眼界。
依一套從股骨長度回推漢人身高的公式估計,這位海亮哥身高約160公分,根據他臼齒、骨骺及其他骨骼發展程度推測約30歲。大臼齒磨損特別嚴重,表示常食用硬質食物,他患有關節炎及腰椎方面的疾病。外耳道骨的特徵顯示長年受到冷水刺激,與海女或衝浪者相同,另外他肌嵴線極為發達,上肢又明顯較下肢粗狀,推測他應該是位討海人,所以陳先生才幫他取了「海亮哥」這樣的稱號。
發掘海亮哥時,為了避免因環境突變或其他因素造成壞破,決定將整具墓葬及底土一起取出打包,運回馬祖文物館的恆溫恆濕庫房存放,再進行清理研究。
海亮哥出土的島尾Ⅰ遺址上,遺留下大量動物骨及貝類;動物骨以魚骨為多,貝類大宗則是鐘螺、蠑螺、貽貝、牡蠣、笠螺、藤壺 及瘤岩螺,形體較現代為大。陶片多為無法拼合的小破片,數量上不具意義,而且亮島的環境應不適合黏土生成,故推測島上陶片是由外地攜入。石器則很少觀察到打製痕,反倒使用痕明顯,表示當時打製技術未臻成熟,更遑論磨製,可能只是就地取材,能用則用。陳先生認為,由於亮島地勢險峻,史前亮島人應該只是季節性前往該處,而非終年居住島上。從貝塚推積判斷,史前亮島人居住時間可能長達三、四百年。
不過海亮哥不是亮島唯一的史前骨骸,陳先生及其團隊後來又發現第二具亮島人,年代比海亮哥晚一些,詳情尚待清理研究。2號亮島人的發現可以說是巧合、或者算天意。第二次發掘時,陳先生預計在離二號探坑1公尺處開第三號探坑,但參與發掘的另一位學者邱鴻霖先生認為要隔2公尺,所以就折中1.5公尺。而坑長陳先生堅持要超過1公尺,若達1.5公尺更好,但這個長度已到崖邊,工作上非常危險,最好只好改成1.2公尺。沒想到發掘到三號坑第四層時,在角落發現他。
這次的發掘得到軍方助力極大,許多阿兵哥一起協助發掘,陳先生對他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工作方式大為讚賞,認為對發掘工作幫助良多,為此還作了首〈感亮島考古有成〉:「亮光爍顯此蓬萊,戍守海疆有雄兵。島藏先遺八千載,協力發掘事竟成。」
原載於痞客邦南無考古大菩薩,2012年9月26日發佈。
馬祖亮島出土 7900年前 完整人骨骸
依一套從股骨長度回推漢人身高的公式估計,這位海亮哥身高約160公分,根據他臼齒、骨骺及其他骨骼發展程度推測約30歲。大臼齒磨損特別嚴重,表示常食用硬質食物,他患有關節炎及腰椎方面的疾病。外耳道骨的特徵顯示長年受到冷水刺激,與海女或衝浪者相同,另外他肌嵴線極為發達,上肢又明顯較下肢粗狀,推測他應該是位討海人,所以陳先生才幫他取了「海亮哥」這樣的稱號。
發掘海亮哥時,為了避免因環境突變或其他因素造成壞破,決定將整具墓葬及底土一起取出打包,運回馬祖文物館的恆溫恆濕庫房存放,再進行清理研究。
海亮哥出土的島尾Ⅰ遺址上,遺留下大量動物骨及貝類;動物骨以魚骨為多,貝類大宗則是鐘螺、蠑螺、貽貝、牡蠣、笠螺、藤壺 及瘤岩螺,形體較現代為大。陶片多為無法拼合的小破片,數量上不具意義,而且亮島的環境應不適合黏土生成,故推測島上陶片是由外地攜入。石器則很少觀察到打製痕,反倒使用痕明顯,表示當時打製技術未臻成熟,更遑論磨製,可能只是就地取材,能用則用。陳先生認為,由於亮島地勢險峻,史前亮島人應該只是季節性前往該處,而非終年居住島上。從貝塚推積判斷,史前亮島人居住時間可能長達三、四百年。
不過海亮哥不是亮島唯一的史前骨骸,陳先生及其團隊後來又發現第二具亮島人,年代比海亮哥晚一些,詳情尚待清理研究。2號亮島人的發現可以說是巧合、或者算天意。第二次發掘時,陳先生預計在離二號探坑1公尺處開第三號探坑,但參與發掘的另一位學者邱鴻霖先生認為要隔2公尺,所以就折中1.5公尺。而坑長陳先生堅持要超過1公尺,若達1.5公尺更好,但這個長度已到崖邊,工作上非常危險,最好只好改成1.2公尺。沒想到發掘到三號坑第四層時,在角落發現他。
這次的發掘得到軍方助力極大,許多阿兵哥一起協助發掘,陳先生對他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工作方式大為讚賞,認為對發掘工作幫助良多,為此還作了首〈感亮島考古有成〉:「亮光爍顯此蓬萊,戍守海疆有雄兵。島藏先遺八千載,協力發掘事竟成。」
原載於痞客邦南無考古大菩薩,2012年9月26日發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