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海岸考古紀行—古代、現代與後現代的交錯—史前館

前往網站
撰文/黃婷鈺
 
  受到了後院石板之謎大解密的鼓舞,堂弟嚷著還要陪我走一趟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。
  駕著他的深藍福斯,我們一路說說笑笑的轉進博物館路。左邊是建築風格簡潔,非灰即白的東區職訓中心,與他相對的就是那色彩誇張得鮮豔的史前館了。
  「老姊,你知道嗎?把東區職訓中心和史前館面對面的蓋在一起,真是有趣的安排。」
  「為什麼?」
  「呵呵,東區職訓中心是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,而史前館則是典型的後現代主義建築。」
  「這樣為什麼叫做『有趣』啊?」對這些艱澀名詞一點概念也沒有的我,還是聽得一頭霧水。
  「現代主義建築,講求的是『極簡』,少就是多。」
  看著職訓中心俐俐落落的校舍,唔,是這樣啊。
  「而且現代主義著重功能,對於額外的裝飾可是一點都不重視。」
  是耶,職訓中心的建築外觀樸素,但形體典雅,只灰灰白白的用了材料的顏色。
  「你知道嗎?很多人看了東區職訓中心都很驚訝,居然偏遠落後的台東,在民國六十幾年就已經有現代主義的建築了,這在當時可是很前進的觀念呢。」
  「也許是因為創辦東區職訓中心的是歐洲教會,所以才把當時極新的建築概念帶了過來。」想起了老爸曾經提到創辦人雷神父那特有的德國人性格,實事求是,絕不馬虎模稜兩可,遇到差不多先生性格的台灣學生,常氣得暴跳如雷,因此  有「雷公」的雅號。
  「後現代主義的概念則是要反現代主義的,甚至帶著諷刺的意味。」
  「怎麼個反法?諷刺法?」好像越來越有趣了。
  「現代主義是著重功能,而一律不重裝飾,可是你看看史前館。」堂弟大手一揮,指向了史前館的主館。鮮豔的外牆是用磁磚以馬賽克的方式,拼貼出大大的仿磚塊花樣。
  「磚塊原來在建築上只做純粹的砌牆功能,可是現在在史前館卻被誇張的當成裝飾。」
  我似乎嗅到了反諷的味道。
  「設計史前館的,是一個很有名的美國建築師格雷夫,他的作品是有名的後現代。」堂弟不愧是念建築系的,他老爸沒白栽培他了。
  「那為什麼一個『史前』館要採用『後現代』主義的建築呢?」
  「哈哈,莫宰羊,也許是競圖的結果吧。」
  意猶未盡的看著兩邊風格截然不同的建築,晃過了造型特別的日晷噴水池,登上主館的階梯,彷彿坐上小叮噹的時光機,進到台灣的萬千年前。
  由二樓進入展示區,從台灣的地質、植物、動物展示,參觀的動線被引導到了中庭的迴廊,便一路緩緩下降,彷彿就要近入考古發掘的地層,解讀台灣史前人類生活的種種。
  迴廊中也放置了幾部電腦,提供多媒體導覽。突然堂弟又忍不住嘿嘿的笑了起來。
  「怎麼啦?」
  「你看。」他指著沿著迴廊牆邊的霓虹燈管,跑馬燈似的跑過一陣陣的螢光。
  「這也是後現代主義的設計。」
  在一個展示古文化的空間,突然來個不協調,甚至是有點荒誕的現代產物霓虹燈,果然是後現代的精神。
  終於進入史前文化的展示廳。
  粗獷而帶有力與美的石器、或是樸拙,或是刻畫精美紋路的各式陶器及碎片、精巧的玉器,靜靜訴說著台灣史前人類的物質文化,一座座史前人類生活復原雕像,逼真的描寫著曾經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,他們捕魚、吃蛤蚌、製作石玉器以及埋葬等等的情形。
  就在我們過癮的欣賞過卑南遺址出土的美麗史前Cartier — 玉玦與珠飾,猛一轉頭,啊勒,亮晶晶的櫃子裡擺設的又是那謎樣的石板—石梯。
  堂弟和我不約而同,以幾乎鼻子快要貼到玻璃的距離,仔細的端詳這塊大石板。
  「老姊,你看,這石梯的每個階上,都是一邊比較光滑,而另一邊粗糙。」
  「咦?真的耶。這表示比較光滑的這邊是人們腳踏的一面,踏久了就磨滑了。」
  「另一面因為沒在踩,所以仍然是粗糙的。」
  一方面驚奇著堂弟的觀察力,一面也小得意自己的分析能力。
  就在我們還徘徊流連於史前史展示廳時,卻傳來即將閉館的廣播聲。唉呀,台灣文明的時光在我們的腳步間如箭飛過,我們參觀的時間也不知不覺流逝,已經快五點了!史博館人員微笑和氣的指引大家出口的方向。
沒辦法,南島民族廳只好像是逛百貨公司高級名牌區似的 Window Shopping 過去。
  經過台灣古文明的洗禮,揮別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,不禁感嘆要維護古老文化的不易。
  「是啊,你看,日本人在維護他們的傳統可是徹頭徹底的,像是在他們的傳統廟會裡,參加廟會的人們除了外面要穿傳統服裝之外,連內衣都是。不像我們,比如說原住民的豐年祭,雖然外面穿的是傳統服裝,可是裡面卻是NIKE的運動褲和球鞋,呵呵,不過這也是後現代主義的精神啦。」
  「對啊,我們傳統的廟會也是有一堆穿著清涼的辣妹,在電子琴花車上又唱又跳,這也很後現代。」
  「其實後現代很好玩的,你看我們如果把史前館的標誌,那個頭上頂著一隻貓的兩個人…」
  「喔,你說人獸形玉玦喔?」我忍不住哈哈大笑。
  「對啊,那個玉玦…把那隻貓換成側躺的美女,這樣就是後現代啦。」
  「那不是很KUSO嗎?」
  「沒錯。但這也是後現代。」
  「那我也會….把十三行的人面陶罐上的臉改成李登輝或是陳水扁,就是後現代啦。」
  「呵呵,這個點子不錯。」
  我忍不住伸了伸舌頭,想像著考古學家們聽到我們這些對話的表情。
  帶著豐收的心靈,一邊玩著後現代創意,一邊望著灰藍漸暗的天色,
  掰掰囉,史前館。
 
 原載於痞客邦南無考古大菩薩,2007年1月18日發佈。